成都的黉门街和国学巷背后的历史故事

北京权威皮肤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

地名里面有春秋,可以作为历史档案以佐证当年的历史。

都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盖因为此前的千年历史的记载,大都出于宫廷的史官,记述的时候,“为尊者讳,为贤者讳”,所以正史大多不可全信。

地名算是留下的当年历史痕迹,通过民间口口相传保存下来,具有更高的可信度。

经历两千多年的成都县,年以后变为成都市,百年成都称谓变了,很多老地名很多没有变,百年以内的历史地名现仍居多。

如“水井坊”、如“牛市口”、如“肥猪市”、如“镋钯街”、如“走马街”、如“提督街”等等,这类地名的后面都是一段历史故事,如果认真考证,光是成都地名就可以写一大本书。

比如成都和文化传承有联系的地名有许多,最有名的是“黉门街”和“国学巷”。

这两个地名是和成都成为民国时期的国粹堡垒相关。

清末西风劲吹,国学受到冲击,四川新都(现成都辖区)的吴虞首举大旗,“打倒孔家店”。

当时文化节分成两个阵营,一个保存国粹,一个是主张完全西化,也有折中的观点,如张之洞,他的观点是兼收并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当时在成都有个保存国粹的阵地,被称为民国时期的国粹堡垒。

一批学人在此坚守着中国传统文化阵地,执着的弘扬国学,保持国粹。

他们多授业于四川大学(包括其前身、源流)和华西协合大学。尤其是四川大学的文史一脉,被称为民国时期的“国粹保垒”,闻名于华夏。成都尊经书院是近代蜀学振兴基地、四川大学的前身。

书院学子廖平、吴之英、宋育仁等,为蜀学迎来了新的辉煌,使蜀学成为晚清中国学术的两大重心之一。

后来书院停办,廖、吴、宋继续授业于存古学堂等川大源流,成为川大历史上最早一批蜚声全国的国学大师。

存古学堂(后改为四川国学院、国学专门学校),设立于年,校址为城南清代名将杨遇春故宅,是为“保存国粹”而设立的专门学校,所在街巷因之改名黉门街、国学巷。

黉(音hóng),古代称学校,有黉门、黉宫、黉宇、黉序、黉校等说法。另有黉门监生(明清时国子监的生员。也有的是恩荫或捐纳而得的)、黉门客(指秀才、读书人)等名称。

簧门国学之名可谓名副其实:有“天下翰林皆后辈,蜀中名士半门生”之誉的宿儒伍肇龄,曾以86岁高龄坐镇存古学堂,谢无量、刘师培吴之英、廖平、宋育仁、骆成骧等海内鸿儒曾在此担任校长,张森楷、曾学传、杨赞襄等学人曾在此担任教职,蒙文通、李源澄、向宗鲁等英才曾在此求学。

谢无量,存古学堂首任监督(校长),中国近代大学者、文艺理论家、诗人、大书法家,系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先驱,任职校长时,年仅27岁。

刘师培,与章太炎齐名的学术大家。

刘师是晚清民初政、学两界的风云入物,不但鲁迅、蔡元培、陈独秀等都对他的学术推崇备至。他身陷图圈时陈独秀曾以延续天下“读书种子”之词致电孙中山请求“宽宥”。他到成都就任四川国学院副院长时,也才28岁然已名满天下。

在川大历史上,前清举人、拔贡、翰林、内阁中书以及状元头衔的“耆学宿儒”分外引人注目。

骆成骧,字公骕,清代四川唯一的状元,曾执掌四川高等学校、国学专门校,任教于四川法政学堂、国立成都高师,是民国时期著名状元校长、状元教授。

年创办四川通省师范学堂,兼四川高等学堂教席,两校皆川大前身。国民党中的张群、戴季陶、刘文辉;共产党中的朱德、陈毅,文化界的郭沫若、蒙文通、陶亮生、车辐等名人,都曾是他的学生。

林思进,字山腴,前清举人内阁中书,与荣县赵熙同为全国知名的近代四川两大古典诗人,世称“林赵”。

他历教成都各高等学校,海内尊为耆宿。

后来陈寅恪到成都,以清华大学四大国学导师之尊尚向他行磕头大礼,并赠联云“天下文章莫大乎是,一时贤士皆与之游”,可见其名望之高。

龚道耕字向农,前清举人,曾任川大源流国立成都高师、国立成都师大校长,被誉为“大儒”、“纯儒”。

向楚,字仙樵,前清举人,师从赵熙,学问渊博,孙中山先生曾誉其为“儒宗”。

年起任教于成都高校,为川大文学院首任院长。所编纂的《巴县志》,为全国名志。

刘咸荥,字豫波,前清拔贡,是蜀中大儒、“川西夫子”刘沅的孙子,终生从事教业,门人从游者数以千计,郭沫若、李劼人、蜀中才女黄稚荃等都曾亲聆其教益。

此外,还有被尊为“曾大圣人”的经学教员曾学传,进士、翰林出身的四川高等学堂首任校长胡峻等。他们都是新旧学交替时期少有的国学遗珍、蜀学硕果。

川大历史上还有几位英年早逝的文史名家,令人叹惋。一为国学奇人刘咸炘,36岁即作别人世;二为以“白屋”体新诗享誉大江南北的吴芳吉,同样在36岁驾鹤西去;三为杰出的校雠学家向宗鲁,过世于年,享年46岁,代表作有《说苑校证》《校雠学》等。

川大中文系的教授团队在抗战时期以“古国”著称,被誉为“一个精粹的最后的儒生阵容”,他们忠诚地传承着国学。

还有抗战爆发后到川大任教的徐中舒,曾师从王国维、梁启超,他将古文字学和历史学结合起来研究,使川大古文字学和先秦史研究获得了举世公认的学术地位。

冯汉骥也于抗战爆发后来到川大任教,他把注重田野调查和实地发掘的风气带入川大历史系,成为我国近代考古学的开拓者之一。-年,他主持成都前蜀王建墓的发掘工作,这是中国首次运用现代考古技术大规模发掘地下墓室,其《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是我国现当代考古学上的一座丰碑。

杨遇春(~)清嘉庆时名将。字时斋。四川崇庆州人。署理陕甘总督。该职此前很少由汉人承当。

六年,平定张格尔叛乱。八年,实授陕甘总督。十五年,以一等昭勇侯致仕。十七年,卒,谥忠武。追赠太子太傅。

作为一代成都名将,个人的住宅贡献出来,为保存国粹的堡垒基地,也算身后为自己的家乡父老乡亲作了莫大的贡献。

现在的成都人一提到黉门街、国学巷,就自然想起杨遇春,后人会铭记他的历史贡献。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23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