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五老七贤之一,晚清第一词人,川南经纬

赵熙字尧生,别号香宋,清同治二年(公元年)生于四川荣县。蜀中五老七贤之一,世称晚清第一词人。他工诗,善书,间亦作画。诗篇援笔立就,风调冠绝一时。偶撰戏词,传播妇孺之口,蜀传有家有赵翁书,斯人才不俗之谚。

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国史编修、江南道监察御史,目睹庚子八国联军之祸等大事件,认清局势已经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

赵熙一生勤学,读书不倦。家有藏书数千卷,多精心评点,今成都草堂藏有赵评点杜诗四部。其文章骈散俱精,以散文为多,尚存有成都草堂、峨眉山、乐山乌尤诸寺碑文。赵诗学古最精,运用最活,兼擅古体与律、绝,尤精五律。赵熙博学多才,抱负远大,却无法在当世施展,就寄情于山水之间。

他认为,只有办学兴农才是立国之本。年,赵熙以亲丧丁忧回川守制,经过泸州,与故人高楷、泸州知州沈秉坤及其家庭教师浙江人周善培等谈及办学之事,其时高楷正在集资筹办学堂,乃请赵熙担任首任监督。赵因志趣相投,遂慨然首肯。有关学堂命名、宗旨及人选、教学内容等,无一不由赵熙精心策划。

赵熙认为,为学当为上下古今之学,不为耳目之学,此“纵”也;为学当为世界之学,不为拘守方面之学,此“横”也。遂将学堂命名为“川南经纬学堂”。

关于这所学堂的办学宗旨,赵熙提出四个字:求新于旧。他废除旧书院单纯由老师出题,学生按期做八股文呈交老师批改之法,改为教师按专业分设科目,每日授课。

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开设英语、数学、理化、史地,并且开设了体育课程。教师人选,由留日学成归来的周善培任总教习,推行日本维新主张;向楚、冉慈等人分任教习。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于破除陈腐的规章制度,促进学生革新思想,起了定的启蒙作用。

川南经纬学堂是四川第一批废“书院”之名而改称“学堂”的新学校之一,开风气之先,极受向往新潮流的青年欢迎。

赵熙对学生要求极严,常以“白头应悔读书迟”教诲学生要努力学习。在良师感召下,学生中后来成为同盟会员在辛亥革命中作出卓越贡献的有谢持、曹笃、黄方、陶楷、余切、黄复生,以及先为同盟会员,然后参加中共,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吴玉章等。

赵熙不仅对教育事业有贡献,也拥护辛亥革命。他多次拒绝袁世凯、段祺瑞、蒋介石、刘湘等人的聘请和馈赠,在抗日救亡中,也做了大量工作。

他善书画,曾绘写不少屏联义卖,以其收入捐献作抗日经费。川人刘光第遇难,他不怕牵连,保存下刘光第的重要奏折《甲午条陈》和诗稿,收养了刘的三个遗孤,还撰写《刘大夫传)以表彰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与共产党人朱德、刘伯承、吴玉章等笔墨酬答。

赵熙到泸州执教,京中同僚、泸州人、官居御史的高楠在京时有诗寄尧生曰:

八月彝陵飞一纸,计程十月到三泸。愿将萍藻蒇蕤质,化作轮阃十万株。

原川南经纬学堂,辛亥革命后更名为“川南师范学堂”,旋又更名为川南师范学校。年,更名为泸州师范学校至今。苏公路原来校址处,大门门沿上方“川南师范学堂”六个大字,乃系赵熙本人的墨宝,一直保存完好,与泸州历史同在,至20世纪30年代,川南师范学堂迁往原盐道公署(今泸州市委党校地址),水井沟老校舍改办为附属小学,年迁去永丰桥,改名泸州师范学校,几经变迁,今为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23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