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华国 https://wapyyk.39.net/doctor/306475.html
自贡研究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钟永新
盐都论见会议现场(自贡市委会议厅钟永新摄年9月25日)
各位领导嘉宾,上午好!
很高兴有机会参与“盐都论见”研讨会,学习聆听各位专家学者的智慧成果!我的汇报题目是《自贡研究的几点认识与思考》。我这次征文活动写的是宋良曦先生学术简评,最近自贡正在举办灯光节,不禁想起宋先生为自贡城市形象宣传所做的贡献,他所拟的广告语“半城青山半城楼,名城风光如锦绣”,有三个版本,现在被修订为“半城青山半城楼,彩灯辉映碧水流”。
我主要谈三点:一、“自贡学派”“自贡学”的提出;二、我与自贡研究的回顾略述与心得;三、自贡文化与巴蜀文化及走向世界
一、“自贡学派”“自贡学”的提出
从学术史角度回顾自贡当代学者群体,可以看到呈现出鲜明的“自贡学派”特色,众多四川自贡籍人士在社会科学各领域卓有建树。这里所指的“自贡学派”不是前几年网上流传、娱乐化的自贡80后作家群那个流派,而是比较纯粹学术角度总结的学派,主要是指社会科学领域,比较典型和有成果影响的人物有:
马哲学派:包括吴玉章、谢韬、黄枬森、李公天、郑必坚、许迈扬等,这批学者主要以在北京的为主,除了郑必坚都已离逝,他们所供职的研究机构包括中央党校、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年左右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举办的黄枬森追思会上,蜀光中学北京校友会的赵明大老师曾提出过有这个学派的类似观点,里面还包括有位在蜀光中学教过书的李慎之先生。
历史研究:包括宋史研究胡昭曦、清史研究王思治、近代史研究牟安世、现代化研究罗荣渠、抗战史研究徐勇等,分布在北京、成都,其中王思治和牟安世、罗荣渠先生已经去世,另外看到年9月24日《人民日报》公布的“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名单”里提到华中师大的马敏教授是四川富顺人,若没有记录错误,则还应该包括马敏先生。
文化研究:包括民俗学罗永麟、新闻学欧阳宏生、文学翻译曹明伦、文学翻译黄燎宇、文学翻译芮虎、文艺评论詹杭伦、佛教艺术刘长久等,从事文化研究的比较多,我只是列举了这些较有学术影响的人物,其中罗永麟是上海学者,已去世,在一份报纸的年度追思名单看到,才得以了解。
巴蜀文化及蜀学研究:包括胡昭曦、伍松乔、蒋蓝、刘平中、钟永新等,这是自贡籍学人的一大特色传统,从事巴蜀文化研究的人士非常多、热情高、成果好、影响广,后面我还会论述,其中刘平中先生是荣县人、四川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先生的博士后。
盐史研究:包括宋良曦、彭久松、钟长永、曾凡英、程龙刚等,在自贡地区从事自贡盐文化研究的人员非常之多,我选取了五位代表人物,其他还有很多做出重要贡献,其中钟长永现在是东莞博物馆馆长,有些把他和我混淆,实际钟长永先生已有60多岁了。
我之所以提出“自贡学派”,其实是受四川大学胡昭曦教授的启发,年左右,我向他请教自贡书院史问题时,胡教授在邮件答复,大致内容如下:从学术史角度梳理研究自贡人物目前较少 (年,刊于鲁迅文学院《新创作》年第2期)
3、王明全:《书写真实——钟永新近作读后》 (年,刊于四川遂宁市图书馆《悦读精粹》年9月号)
4、王明亮:《行走中国的文化梦想——自贡籍文化游学作家钟永新侧记》(年,刊于四川自贡市自流井区文化馆《釜溪河》年第1期)
5、王明亮:《求存游学的盐工奋发精神传承——钟永新社科成就及文史学术初探》(年)
三、自贡文化与巴蜀文化及走向世界
第三部分我扼要谈谈自贡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关系,及自贡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的认识思考,也是契合本次研讨会的主题“盐都论见”,不妥之处请多批评指正。
这个话题我是有感于看到宋良曦的巴蜀文化名家的申报资料,遗憾他以自贡研究的众多作品似乎未能入选“巴蜀文化名家”。所以为什么自贡文化研究不足以代表巴蜀文化的鲜明特质和实力展示呢?目前自贡有“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的美誉,可见自贡文化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认可,当下需要充分提高自贡研究作品的学术力度,让四川省内乃至外省人士对自贡文化有焕然一新、恍然大悟的认识,我主要谈几个要点:
1、从文化关系角度看。
自贡文化是巴蜀文化的重要节点,在四川和川南地区具有共生、同创、相融、互补、齐进的文化历史意义。四川盆地里各座城市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自贡文化与巴蜀其他城市的关系是文化命运共同体,借助通过自贡文化的展示窗口,可以同时群策群力传播出巴蜀文化的多元内容。
2、从文化学术角度看。
自贡学人在百余年来延续保持着蜀学传播与研究的精神传统,研究群体贡献突出,人物有刘光第、宋育仁、李宗吾、胡昭曦、伍松乔、蒋蓝、刘平中、钟永新等,这在四川其它城市除了成都以外可谓非常少见,充分体现了自贡人物对巴蜀文化展示的强烈支持。
3、从文化盐都角度看。
《南方人物周刊》专辑曾语“四川人是天下人的盐”,但是现在很多四川的盐场实物都不存在了,成为遗迹,多数留在画像砖或插画图里,而当今以自贡文化里最为代表的盐文化,包括盐场遗存、盐业实物、盐史文献等,可以充分体现和印证“蜀盐”有别于其它盐产的特色和贡献所在,原供职四川地方志办公室汪毅先生便感叹《四川盐法志》记载保留大都是自贡盐场的内容,我所搜集的从晚清到民国时期陆续前来自流井考察的科学人士和文化名流等的记录资料延续不断,尤其有许多外国人。德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他庞大的中国考察报告(全部尚未翻译成中文,四川部分有翻译,存中国国家地质资料馆,考察路线没有到过自流井)里就专门研究过自流井的盐,可见至少在19世纪末的时候,自流井盐业文化就传播到外国了。
4、从文化人物角度看。
自贡精英人物的继续涌现体现出自贡基础教育的成功,虽然现在很多放弃自贡的中小学教育,去成都、绵阳、泸县中学学习,那样对考试或许有些帮助,但我认为未来巴蜀文化与其它地域文化的竞争力比较,最终体现在新出人才数量与质量上,如果提到某地所出的真正人才,完全可以提升城市文化的底气,比如最近看到自贡网报道有位获得一等功的自贡籍女军人何元智,很为四川人长脸添彩,其是在自贡基础教育学习,再加个人奋斗努力出来,所以不以名校流量论成功,而以业绩实务看风云。
5、从文化成果角度看。
自贡研究要成为巴蜀文化研究的重要体现,其影响力的提升关键在于作品创见和内容独特,建议可以从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化视野高度提供自贡经验或自贡人物的成果,所具有的全国性或世界性历史参考价值,比如我的代表作《麦克斯穆勒与宋育仁的学术交往录》,很多没注意里面的“麻翁”是谁,经考证才知道是牛津大学的东方学与宗教学研究学者麦克斯穆勒,宋育仁以清代翰林身份与英国牛津教授开展跨文化跨学科交流,可见四川人才、富顺才子的独特胆识之处,所以这篇也被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收录到“清代中外关系研究史”和“近世思想文化史研究”专题,可见那时的宋育仁呈现出国际文化传播交流的使者形象。
最后来点轻松的话题,四川省提出“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体现新时代新气息的新特色,所以自贡市不妨借鉴参考,我大胆的提出几句聊供一阅。
盐都看四绝,巴适耍自贡。风景转不够,美食吃不完。
(注:四绝指自贡盐业、彩灯、恐龙、美食)
(年5月13日)
自贡四张牌,张张是王牌。出牌便出彩,张张打天下。
(注:四牌指自贡盐业、彩灯、恐龙、美食)
(年5月13日)
再次感谢所有支持关心本人的领导、师友、家人!!
年9月24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