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九八年九月二十一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戊戌变法”失败。
继扼杀戊戌变法后的第一大事就是以慈禧太后为带头人的义和团运动,从前期的肆虐到后期的“虎落平阳”逃离京城,这更是见证了慈禧势力的失败。这场运动杀害了二百多位外国人和成百上千位中国教徒,引起全国人民的强烈不满,使中国完全陷入水深火热的暴动和不安之中,这也让慈禧太后的势力如坐针毡。
不久,慈禧太后下令,要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新政,其实,这也是为了要掩盖自己曾愚蠢的扼杀改革的行为。光绪二十七年,逃亡至西安的慈禧太后要求各地官员在两月之内把自己的改革方案上交,但是,军机处的官员向外界透露了慈禧其实并不愿意动摇中国根本的三纲五常的封建制度的真实意图。
自然,各地官员深谙慈禧太后的真实目的,所以,没有人敢上奏改革方案。同年四月,清政府设立督办处,并督促各地尽快提交改革方案。
两个月后,经过长达数月的准备,湖广总督张之洞和两广总督陶模完成了奏折的草拟,从江宁发出,提出了几套完整的新政改革方案。其实,这些方案里只有一些没有动摇大清朝根本制度的方案,例如:改革教育、兴办学校、改革科举制度;改良司法制度,调节满汉关系;向西方学习、改革经济、军事等。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些官员都很“机智”的避开了最隐晦的核心问题,并且,对于戊戌变法时提出的“立宪”问题也是没有丝毫文笔。可以说,他们的目的只是在于不触怒最高统治者的情况下,保住自己的职位。
四年后,中国东北地区爆发了日俄战争,在面对外国侵略者在自己的领土上大肆开战的行为,清政府没有任何抗议,甚至宣布中立,最终,这种坐视不管的行为使得东三省民不聊生。日俄战争以日本大捷结束,要知道,俄国是当时的西方独裁大国,这场战争让世界瞩目,可以说,日本胜利的结果则更是证明向西方学习的正确性。
后来,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也主张向西方学习,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倡导君主立宪制。但是,时代在变革,这已经不是广大人民在等候恩赐的时代了,孙中山的共和制度虽然经过了几次的失败,但是,人民的选择趋势已经日渐清晰起来。
日益高涨的革命压力让清政府头大,所以,他们只得暂时作出姿态给人民看。随即任命了几个人出国考察君主立宪这一制度,表面上是为了对立宪做准备,但是,慈禧的打算是能拖多久拖多久,最好拖到她去世。
光绪三十四年,光绪与慈禧先后去世,由敦亲王继续着这项事业,迫于压力,同年五月公布的内阁名单里有大部分是皇亲国戚,只有四位汉人。这就是清政府学习的“内阁”,让人民心寒,所谓的新政不过是清政府的欺骗和对人民的愚弄罢了,还是依旧保持着清政府的独裁。
于是,人民选择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革命。一九一一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九月二十五日,荣县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十月十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最终,当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此时,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可以说,慈禧太后的统治是整个清政府的缩影,所以,对她个人的指责和仇恨是没有很大意义的。中国封建制度中最普遍的病症就是后宫和宦官专权,这也是历史上许多朝代灭亡的根本原因,中国古代的那些统治者知道问题所在但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另一方面,最高统治者手握重权,权力高度集中,所以,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对国家的影响巨大,国家和人民赋予统治者最高权力的时候,并没规范皇权的使用,最终,使得人民对统治者错误的决定也无可奈何,始终也没有解决皇位“家有”的局面,这都是封建制度中国的弊病。
在被封建制度支配下的历史中,君主专制是极端的,他们把人变成了只知贪恋权位和金钱的奴隶,对国家的整体命运却丝毫不在意。其实,这里面的原因并不奇怪,那就是在极端的政治制度下,政府作出罪恶行为的后果全都是由普通百姓来承担的,从来没有人去深究他们的责任。
所以,这也就导致了个别只知道谋取私利的行为甚嚣尘上,甚至,有时会搞到一个朝代四分五裂。但是,他们并不会因此罢手,因为,他们知道这一切的后果都是由人民来承担的,最终,他们可以撇的干干净净。可以说,在漫长的历史中,这是一种罪恶的循环链。
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二日,隆裕太后携六岁皇帝在养心殿举行最后一次朝见仪式,颁发逊位诏书。辛亥革命虽然是一种具有偶然性的革命运动,中国也由此成为了一个民主制的国家,可以说,这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愿望。
尽管这条路上荆棘重重,但是,在社会变革的时候,少不了广大人民的支撑。
参考资料:
『《戊戌变法》、《晚清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