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联播四川农业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人

白癜风必须治疗吗 http://pf.39.net/bdfyy/zqbdf/171209/5917246.html

视频加载中...

我省近年来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各地因地制宜与在川科研院所积极行动,一方面大力培育优质高产粮食新品种,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一方面,发展现代养殖技术,助农增收,以科技的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小麦新品种“川育29”在绵阳验收抗病又高产

今天,年全省专用小麦新品种现场观摩会在绵阳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种子管理站、合作社负责人、种粮大户参观了由中科院成都生物所选育的小麦新品种“川育29”示范田。“川育29”的一大特点就是抗条锈病能力强。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吴瑜:这个“川育29”聚合了4个抗条锈病基因。以前的品种一般一年、两年就丧失抗性,现在这个品种,它至少保持三年五年以上是没有问题的。

记者毕圆:我身旁的这片近20亩的示范田种的小麦,就是去年11月种下的“川育29”,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它已经是成熟了,挂满了麦穗,而我旁边的农业专家也在现场随机选取了4个取样点,测量它的产量。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汤永禄:大概是在(每亩)到公斤之间,预测的这个产量。这个产值按照当前的市场价格就在(每亩)元左右。经济效益还是可观,比传统的不抗病的品种或者是老品种增产幅度应该是在10%左右,折算成增收的话就是(每亩)块钱。

抗病高产又优质,下一步,“川育29”将在我省丘陵、平坝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自贡:试点小蚕共育技术办“托儿所”照顾桑蚕

在端稳粮食“饭碗”的同时,现代养殖业的发展也丝毫没有松懈。在自贡荣县旭阳镇,当地率先试点“小蚕共育”技术,由专合社建立“小蚕共育室”,对小蚕进行统一的养殖管理。在共育室里,升温板、超声波补湿器、空调、除湿机等智能化设备一应俱全,温度、湿度、光线,全都可以一键设置,为桑蚕打造一个最舒适的房间。小蚕在这里长到10天左右,便可交由农户养殖。

自贡市荣县聚丰养蚕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虞东:通过这种集中供养,像办托儿所一样,我们把小蚕育好过后发到农户手中,(小蚕)发病率更低,从过去的30%左右的发病率降低到4%左右。

据统计,采用小蚕共育技术后,蚕茧平均单产产量从过去的不到20公斤提升到35公斤以上。而且,通过合作社专业化管理,生产效率也得到了提升,过去农户每年只能养4批蚕,现在可以养8批。而下一步,当地还将开展产学研合作,延长蚕桑产业链,提升蚕桑附加值。

自贡市荣县旭阳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邓新:今年我们将与四川轻化工大学合作,开展桑枝提取活性炭、蚕桑提取叶绿素项目,这些好的技术应用后,提取的产品将广泛用于环保和医学领域。

四川:农业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今年,我省还将启动培育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0家,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同时,还将加强产业技术攻关,围绕“10+3”现代农业领域,实施优质专用品种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瓶颈技术创新、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技术创新、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五大工程”,增强农业源头创新供给能力。

本文来源:四川观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46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