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林登山怀古系列狮子寨

狮子寨位于四川省荣县墨林乡吕仙村五组,清咸丰同治年间建寨时,因山形似狮子,故名狮子寨。年9月,狮子寨崖墓群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上山途中向右侧方向就必须通过这个险要的关隘。贴着崖壁,侧身通过隘口,眼前豁然开朗。这个相当于关隘旁简易的门房吧。这个是石阶外侧的圆形深井,里面幽深漆黑,测试了一下深达5米,不知有何用途!寨子四周崖际凿有石室,南宋《荣州图径》称为二十四石室,认为是五代陈抟老祖的修炼之处。据四川省文物专家考证,二十四室原是一处崖墓群,后人改造成避难之处,整个崖墓群占地平方米。石室高3~4米,宽3~7米,大部分都分两层,中间可用木板隔开,现在只留下装木板的石槽和到上层的石梯。石室有的彼此相通,有的配建木楼,有的成为粮仓,并设有烟道和排水道,另外还开凿有灶台、水井、水池、栈道。1号石室。(注:依游经顺序自编号,无出处,下同)2号石室。是个双层结构。3号石室的大门。这是一个外围加固了的天然岩洞,较浅,纵深超不过4米。坍塌了的一处用石头垒起来的房子,此处的石屋绝大部分是在崖壁上向内开凿的,所以很难得见这样的。部分门框还在。4号石室。又是一个双层结构。石室外壁上还修建了排水沟,贴心的设计哦。砂岩壁上的天然岩洞。转下一石室群的过道。5号石室。双层结构。5号石室二楼角落,似乎还有一个“衣帽间”。根据不同的采光条件,底楼开窗大,二楼开窗小。都设有内大外小的射击孔。二楼靠外侧还兼做过道。石壁上开凿有灶台。灶台上方设有烟道和排水道,看这设计还真是不将就哦。石水缸。不就是装个水嘛,你看还整出个艺术造型来,什么时候都要讲个生活品味啊。进入6号洞室的主门,这是所有石室群里规制最宏大的一套石室,共上下三层。这是三层结构的中间层,室中央有一个设有盖板的方形凹坑,或许是一个储物空间。右前方沿石梯向下,还有一个最底层,按古人习惯是该叫底楼,还是负一楼呢?6号石室二楼转三楼的过渡石梯。最上层为木楼,楼板已全然不在,四壁上留有搁置楼板的阶台,还有角落里登楼的石阶仍在。窟窿屋顶。这在石窟建造里也算比较讲究的啦(减小工程量,更好的力学支撑,兼得美观之效),从壁上的凿痕可知还真下了功夫的咧。可惜顶部为泥岩,比砂岩更不耐风化。开窗,采光效果不错,读个什么《山海经》、《搜神记》啥的,没问题。瞭望与射击孔,看来还真是兼顾了军事防卫功能呢。6号石室最底层。看似杂物间的样子。沿山体右侧(逆时针)走到尽头,折返向山体左侧(顺时针)再搜寻。为防卫需要,坍塌处或冲沟地带都重新垒砌条石形成绝壁。慨叹古人的智慧,这,这,这,绝壁之上,条石是如何传递垒砌的呢?!崖壁上鲜花也在为古人喝彩而绽放,对,鲜花应该献给勤劳、勇敢、智慧的先民们。这个是啥?可惜,时间紧,地势险,无法逼近观察。狮子山环山体四周大部分就是这样的峭壁,易守难攻。砂岩质软易开凿,但不耐风化和侵蚀。狮子山与周边的牛头山、老君山、吕仙崖等众山岭一样均属典型的丹霞地貌。这块巨石奇特不?岩层层理呈垂直态,砂岩中还嵌入了两大块砾石!可以想见啊,千万年来这里地质变迁的洪荒之力是何等的伟大!山体左侧的这些石室多为双层结构,室内四壁大都留有镶嵌楼板的凹槽或小阶台。为防潮、防虫蚁,估计人们一般选择居住在二楼(木楼之上)。山体左侧石室形状结构大都雷同,这里略选几个展示如下。7号石室。8号石室。9号石室。10号石室。11号石室。已到尽头,这是最后一个石室。穿过一道石门向上就可以到达山顶,山顶面积不大(比足球场还小些),但比较平整(丹霞地貌的桌状山)。半人深的枯草垂头诉说着这荒废的漫长岁月。极目远眺,四周视野倒是分外开阔。这个应该就是狮子山的狮子头了。狮子头顶似乎有一方“印”,是大老君的镇狮利器么?这是狮子嘴下的呈“人”字形的村民的耕地,不知这其间是否又有什么说道。除了狮子头无毛发,狮身则长发披覆,想必从侧面看会觉得十分威武吧(由于天气渐晚,不敢多停留,所以无法全方位赏鉴了)咦,狮背毛发还是中分的呢,那一道浅槽想必就是狮兄的脊梁了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72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