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集打通撤并乡镇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本文转自:人民网四川荣县聚焦撤并乡镇群众反映突出的“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等问题,坚持“六个导向”,围绕“四大任务”,创新思路、整合资源,加强便民服务阵地、队伍、渠道建设,着力打通撤并乡镇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推动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不断走深走实。聚焦阵地建设优化便民“服务圈”一是优化点位布局。因地制宜,盘活被撤并镇村办公用房,搭建以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便民服务室为主,被撤并乡镇便民服务站、被撤并村(社区)便民服务点为辅的镇村便民服务体系,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十五分钟便民服务圈”。二是升级功能分区。坚持“办公空间最小化、服务区域最大化”,科学划分日常办公区、综合服务区、办事等候区、自助服务区等功能模块,配齐群众等候座椅、自助服务终端、饮水机、急救箱、手机充电台等便民服务设施,确保便民服务“无柜台、面对面、零距离”。三是整合便民“窗口”。按照“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模式,将民政、社保、退役军人、自然资源规划、农业农村等项审批服务事项统一归并到3-5个综合窗口集中办理,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并联审批、窗口统一出件”服务模式,平均压减窗口30%以上,变“一事跑多窗”为“一窗办多事”。聚焦队伍建设提升为民“软实力”一是强化人员保障。坚持机构不撤、人员不减,并根据各撤并镇村常住人口、日均办件量等,合理安排驻站工作人员,确保每个站点至少3名工作人员。实行领导带班制度,每天至少安排一名中层以上干部到便民服务站带班,第一时间和第一现场受理解决办事群众需求,深化“一次办好”。二是强化能力建设。按照“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熟、服务优”的总体要求,优先安排选调生、引进人才、后备干部进入便民服务中心工作。开设“周讲堂”,通过“一对一”帮学、“手把手”教学、“实际案例”讲学,相互交流讲业务流程和规范,推动窗口人员由“专一岗”转变为“全岗通”。三是强化工作监督。围绕服务态度、廉洁自律、工作作风、办事效率等方面,建立起“线上监控+线下调研”常态化监督机制,实时全面掌握各网点情况,严防窗口人员“走读”“甩脸色”等现象,规范窗口“无人监督”服务质效。聚焦渠道建设拓展利民“新通道”一是简化办事流程。按照“减环节、压时限、优流程、提效率”原则,梳理出“我要开店子”“我要砍树子”等“一件事一次办”清单27项,集成在一个窗口办,确保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梳理出“社会保险转移接续”等“高频跨境事项”清单23项,政务服务一张网、网上全程办结,变“群众跑”为“数据跑”。二是拓宽服务路径。创新“政务+”,支持金融网点叠加便民服务,与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签订《“政务+金融”综合服务战略合作协议》,依托便民服务网点派驻金融服务专员,配备智能POS机等。创新“+政务”,因地制宜,坚持房屋设施共用、人员力量统筹,依托赖河坝现代农业园区等,将政务服务融入农事服务,更好集约使用资源、方便群众办事。三是推动服务入格。创新便民服务方式,将村(社区)网格员选聘为村级代办员,创新便民服务格长敲门制度,用好用活网格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等提供上门办理、帮办代办等服务,实现群众办事“事在网格办,服务送上门”,便民服务更有温度,群众生活更有质感。(吴文根陈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69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