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发展综述潇湘晨报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市狠抓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在农村交通、电力、水务等方面突出统筹推进和适度超前规划,有力支撑了乡镇产业发展和村民生活改善。

如今,脱贫攻坚全面收官,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电网通了,生产用电不用愁;道路宽了,运输车辆开到家门口;供水足了,村民喝上自来水……为进一步振兴乡村打下了坚实基础。

电改造升级助民富

沿滩区兴隆镇光辉村13组的王学艳家曾经是这个省级贫困村里的贫困户。近年来,我市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政府帮忙牵上了发展养殖的专用电,村民搞养殖的各项成本减了不少,收益随之提升。王学艳家饲养的猪从最初的几头发展到现在近百头,不仅成功脱贫,还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养猪大户。“党和政府拉我一把,我更要努力,今年准备再扩大点规模,然后带动周边的村民一起养猪。我要把养殖技术传授给大家,希望大家都能找钱发财。”谈及真正得到的实惠,王学艳一脸喜悦。

从贫困户到致富领头人,脱贫户王学艳一家生活的巨变是我市脱贫攻坚成果的一个缩影。为彻底解决村民用电“卡脖子”的问题,近年来,我市统筹指导协调电力扶贫工作,建立省定贫困村改造台账,按照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的总体要求,完成了户贫困户的入户排查,及时整治了户贫困户用电不达标的问题。

年,我市实现了当时个省级贫困村配电网改造的全覆盖,全面消除了贫困村、贫困户低电压、电网“卡脖子”以及安全隐患问题,电网供电能力大幅度提高。近5年间,我市建成投运了富顺县第一座千伏变电站古佛站,优化了富顺地区主网架结构;建成投运千伏天成站、千伏沙坪站等,为东部地区、沿滩地区的发展提供电源支撑;新扩建千伏草田站、代家坝站等,确保满足荣县西南部、自流井等片区新增负荷的用电需求。

路交通畅达产业兴

要想富,先修路。驱车行驶在沿滩区詹井村1组的产业大道上,便能看见村里引进的沿滩区第一个商品大闸蟹养殖及蟹苗培育基地。在这里,近40个虾池和10余个蟹池沿釜溪河岸边一字排开。“过去是我们千方百计去吸引业主来村发展;而现在,通村路、产业大道修好后,则有不少外面的业主主动找上门来。”詹井村村委会负责人说,“村村通”改造工程、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村等交通建设让詹井村特色农旅结合发展的致富路越走越宽广,曾经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陆续返乡创业。不仅村里又热闹起来,脱贫户收入也实现了翻番。

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连通城乡,我市农村经济因路而活、产业因路而兴、环境因路而美,全市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经济快速增长。“去年光是西瓜、草莓,我就卖了10万元。对于增收致富,我很有信心。”自流井区荣边镇大山村脱贫户林天贵说,产业路接通土地,游客自由采摘、客商运输都方便了。围绕脱贫攻坚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建设,我市大力推进“农村公路+产业+旅游”等融合发展,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变“开发式”扶贫为“参与式”扶贫,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公里。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我市持续开展农村公路两年攻坚行动,截至年,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公里,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9公里,全市个贫困村村道全部硬化。因村道通达,我市发展园林企业近家,花卉种植面积达1.2万亩,年产值达1.7亿元,并发展休闲观光、垂钓的农家乐余家。

其中,大安区、沿滩区、富顺县成功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区县,打造“四好农村路”示范路段公里。围绕乡村振兴、聚焦脱贫攻坚,在狠抓农村公路建设的同时,我市努力构建县、乡、村管护体系,全力打造农村客货运输及物流体系,着力推进建、管、养、运协调发展。

水致富奔康有保障

“现在,大家都能喝上放心水了,再也不会为饮水问题发愁。用水有了保障,我们发展产业的干劲就更足了。”拧开家里的水龙头,看着流出干净清澈的自来水,自流井区飞龙峡镇脱贫户宗瑞芳笑容满面地对记者说道。

农村饮水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为了让每一户农村居民,特别是建档立卡脱贫户喝上“稳定水、干净水、放心水”,围绕饮水安全达标工作,我市编制了《自贡市农村供水巩固提升“十三五”专项规划》,并逐年编制“年度实施计划”;累计投资约40亿元,建成了自贡西部水厂、富顺城西水厂等供水水厂,并新建、合并了一批乡镇中心水厂。如今,我市乡镇自来水普及率近77%,彻底解决了全市15.07万人、5万户脱贫人口的饮水安全。

近年来,我市开工建设狸狐洞水库、楼房湾水库和大坡上水库3座中型水库,设计灌溉面积共计16.21万亩,并均于年1月实现下闸蓄水。截至年,全市现有水库座,其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5座、小型水库座,有效缓解了“自贡缺水”的问题。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我市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统筹水资源的利用、开发、保护,分别实施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项目、坡耕地水土保持项目、水系绿化、公路绿化、城市公园及复合绿道建设、退耕还林、天保工程、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一江两河”绿色长廊建设等,“外引三江水、内联河湖堰”的城市整体水环境明显好转,城乡水利工程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实现了生态保护与脱贫发展双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49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