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白癜风防治援助项目 https://m-mip.39.net/czk/mipso_6416878.html
“爸爸,你什么时候才回来啊?”听着小儿子电话里脆生生的声音,佛山援川干部,得荣县委常委、副县长李叶平一边看着招商文件一边哄道:“明天的明天,爸爸就回来啦。”
不知多少个明天的明天,他却依然忙碌于得荣汉麻推广与试种,只能以封封家书寄托愧疚和思念;
援建干部李叶平在得荣县亲笔书写给儿子的信件。
“我在这边很好,你们放心,没事的。”另一边厢,同为佛山援川干部,乡城县委常委、副县长医院病床上输着氧,却不敢跟家人视频,平缓呼吸后才敢拨通电话,坦然道:“我完全适应高原气候。”一旁放着的病历上清楚写着严重高原反应的症状:头皮发麻,头痛欲裂,双腿发软,失眠易醒……身体稍有好转,他又拿起电话给企业主打去。
乡城县将在青德镇、尼斯镇重点打造民宿乡村旅游。图为富有田园风光的乡城县尼斯镇,白藏房分布在大片的田野间。
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
选择扶贫,就意味着奉献与担当。在川西高原贫瘠的山间碎石里,李叶平拿起锄头,俯下身子,种下一棵棵代表希望的汉麻;在僻远的交困村落,申剑明撸起袖子,挽起裤脚,筑起一块块象征未来的基石……
得荣县县城。
当致富的希望插上腾飞的翅膀,甘孜同胞久违的笑容再次绽放。看着老乡一张张写满获得感、幸福感的笑脸,李叶平与申剑明深知重任在肩,唯有初心不改,奋勇向前,让得荣、乡城两地脱贫攻坚征程愈行愈坚定。
将“佛山速度”带到了川西高原
海拔米的高原高山上,土地贫瘠,乱石丛生,几乎看不到任何植被。转过坡陡弯急的一段路,半山腰上,一株株近两米高的汉麻赫然映入眼帘。
“李县长,你快来看看,我们的汉麻试种成功了!”李叶平还没从车上下来,负责得荣县古学乡汉麻试种培育的村民白玛桑珠欣喜地迎了上来。
成功在得荣县高上山试种的汉麻。
得荣地势陡峭,99%地貌都为高山,有着“整个得荣都找不到一块八仙桌大小的平地”的说法。因常年干旱,当地多以种植青稞玉米为主,经济效益低。
让白玛桑珠为之兴奋的汉麻,在当地算是稀罕物,背后隐藏的经济价值令老乡们为之惊喜。
李叶平认为,扶贫最为关键的是“造血”——如何真正激发老百姓的内生动力,让他们能够依靠自己劳动脱贫致富,关键在于产业。
尽管得荣地理条件恶劣,但丝毫没有动摇李叶平“为凤求凰”的信念。半年前,李叶平辗转得知,江苏一家汉麻企业要到甘孜考察投资环境,“我们得荣种过同类型火麻,而汉麻经济效益更高,这不就是为得荣量身定做的农业产品吗?”做足调研功课后,李叶平决定去“碰运气”。
今年3月,李叶平第一次与汉麻企业负责人见面,便诚挚邀请他们到得荣实地考察。“得荣产业土壤还相当薄弱,而且也没有沿海发达城市那么多优惠政策,所以我们一定要拿出真心实意,以百分之一百的诚挚和热情,用心用情为企业做好服务。”
无惧险峻山路,任凭一程颠簸,短短几天,李叶平陪着企业代表在山与山之间周旋,足迹踏遍得荣八个乡镇。
傍晚回到县上,腿部早已隐隐发麻,但心细的李叶平仍不忘叮嘱做好后勤服务,将佛山干部细致周到与干练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李县长连我的饮食口味都摸透了,每一顿饭都会特地嘱咐厨师少放油盐。”说起前来考察的那段时期,中麻公司董事长王秀强表示,贴心的服务让他备受感动,感受到得荣的浓浓诚意。
3月22日考察结束,汉麻企业即与得荣县委县政府达成投资合作意向;5月25日,汉麻在得荣开始亩试种;5月28日,甘孜州中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在得荣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万元,计划投资1.5亿元。
甘孜州中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中)与援建干部李叶平(左)一同察看试种成功的汉麻。
王秀强称,得荣当地种植的汉麻品种,将被用以开发防晒霜、饲料添加剂等产品,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而对于未来,得荣古学乡种植户丹巴则充满希望,“现在有公司兜底收购我们的汉麻,乡民种起来无后顾之忧,平均每亩地能比之前多收多元。”
“从第一次与汉麻企业负责人接触,到公司真正落地,前后不到三个月时间,李县长让人佩服!”得荣县发改局副局长张琼芳负责县扶贫办工作,中麻公司高效落地得荣,让她印象深刻。这不仅将带动得荣产业发展,甚至可能影响得荣的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得荣脱贫增收的有力保障。
她称,佛山援川干部将“佛山速度”带到了得荣。
翻土、挖坑、播种、回土……烈日下,李叶平与乡民一起挥舞锄头,小心翼翼地埋下汉麻种子。
8月雨季,李叶平更是紧张,每天都要打电话问一遍,“昨晚又下雨了吗?汉麻今天长得怎么样?叶子变黄了吗?”
9月,看着眼前长势喜人的汉麻,李叶平心中又开始盘算:公司将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合作,在得荣县建设高原汉麻种子研发与繁育(得荣)实验室、汉麻生物饲料(得荣)联合实验室、得荣博士生工作站基地。
“通过公司+园区+基地+农户的方式,老百姓可以直接增收受惠,脱贫奔小康又多了一条宽广的路子。”李叶平描绘着这样一幅美好愿景。
为拓产业苦口婆心销“风光”
从输血到造血,离不开产业的强力支撑。在与得荣毗邻的乡城,申剑明也深谙此道。如今,一条以旅游产业开路的产业致富之路,在乡城越走越宽。
9月阳光灿烂,漫步在乡城青德镇仲德村,别具一格的“皈院”深藏在藏香田园间,令人回味。
乡城县成功引入第一家落户该县的广东企业,专注于民宿乡村旅游,图为该司在仲德村建设的民宿“皈院”。
“仲德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淳朴的民风、丰富的物产和原始的村落,最适合开发旅游产业。”记者跟随申剑明,游走于绿荫掩映下的白色藏房间,古树菩提、农家瓜果,体味诗与远方的田园风光。
与山高谷深的得荣不同,乡城地处川滇结合部,地势较缓,境内气候温和,硕曲、定曲、玛依三条河流沿岸的田园风光,被人们誉为“康巴江南”。由于此前相对闭塞的地理条件、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等原因,乡城旅游资源一直没能被充分开发利用。
乡城县青德镇仲德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淳朴的民风,亦是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之一。
“好资源不能浪费!”申剑明来到乡城后,创新提出乡城招商引资要走“小而精”的道路,“招商引资可以务实一点,只要有符合条件的企业愿意来,我们可以适当放宽注册资金、规模的限制,由小做大。”
于是,乡城的风光始终挂在嘴边,逢人便道乡城美,申剑明俨然成为乡城美景的最佳代言人。
他的不拘小节,得到众多民企的积极响应,其中,便有一家专注发展民宿的乡村旅游的公司。
山行物语负责人回忆,国内好山好水的地方多,但真正让他们下定决心落户乡城的,与申剑明的真诚与热心密不可分,“每周我们都会通电话超过1小时,除了谈合作,还会谈生活,申县长就像我们家里人一样。”
正是这般苦口婆心的推销,申剑明付出的努力有了回报。
今年8月,乡城县山行物语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注册成立,这也是广东第一家在乡城成功落户的企业。
民宿“皈院”内环境优美。
“申县长办事有一股韧劲,只要是他认定要做的,不管千难万险,他总会将它克服。”山行物语负责人坦陈。
在申剑明带领下,山行物语率先打响了“农旅结合、产村相融”的全域旅游头炮,“我们将在乡城县青德镇、尼斯镇重点打造民宿乡村旅游,推动乡城文化旅游发展向‘田园化’‘生活化’‘精致化’发展。”
在乡城县县委副书记袁斌看来,以前的乡城就像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今项目建成后,不仅为乡城带来了丰富的旅游资源,还带动了周边贫困户就近就业,使得贫困户的收入得到可持续发展,实现精准扶贫。
乡城县青德镇仲德村,蓝天白云与白藏房极具风情。
山行物语落户乡城并非偶然。其实,每次回佛山对接工作,申剑明、李叶平都会抓住一切机会,在行程满满的工作安排里挤出时间,通过各种关系与企业家代表见面、洽谈,化身“推销人员”。
他们像变魔法一样,从身边掏出乡城、得荣的农特产品,再点开手机相册,详尽地向企业推介乡城和得荣。“现在,佛山的企业家们都笑我们,说我们比他们还‘市侩’。”
其间,李叶平建议得荣县政府在佛山举办了一场投资推介会,向佛山的企业和市民推介得荣,让得荣的特色农产品和文化旅游资源走出去。短短两日筹备,在佛山皇冠假日酒店举办的“阳光得荣·投资促进及农特产品推介会”,就吸引了来自佛山农业、文化、旅游方面的60多家企业参加。
佛甘交融力促“扶智”与“扶志”
脱贫攻坚,除了扶贫,更多需要“扶志”和“扶智”。随着援川干部的到来,佛山与甘孜两地交往交流交融日益频繁。佛山与甘孜的关系,再不只是“交张支票”就完事。
今年暑假,从佛山到得荣,一场跨越两千多公里的汉藏结缘之旅在得荣县瓦卡镇开启,七天时间里,来自佛山的二十多名亲子家庭成员走进得荣,与当地孩子一起探寻藏区风情,领略藏式美食。
看过金沙江雄壮的“三壁夹两江”、感受藏族车模技艺的魅力、跳过古朴大方的学羌舞,原本陌生拘谨的孩子在离别时约下“再见”的承诺;一个月后,来自得荣的10名学生带着亲手栽下的格桑花,如约来到佛山,得荣·佛山汉藏家庭再次欢聚。
另一边,乡城县城关小学10名师生来到了佛山市南海区麻奢小学,开展为期5天的研学交流活动。在书法课上,学写毛笔字;在科技航模课上,自己动手做飞机;在武术特色课堂,由教练教授武术拳法……民族虽然不同,言语虽然不通,温暖的拥抱和真挚的笑脸却能融化隔阂,交织出汉藏最动人的友谊瞬间。
这一切,都得益于两位援川干部的推动。在李叶平、申剑明的努力下,佛山对当地的援建不再局限于“交支票”,两地之间架起了一道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
在乡城县的佛山援建干部申剑明来到水洼乡一户贫困户家庭,问及该户家庭的近况,与户主的小孩互动。
“这一次,是得荣的年轻人来感受佛山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我希望,大家能立下远大志向,好好学习,为得荣以后的发展贡献力量。”李叶平认为,扶贫要与扶志相结合,尤其是年轻的一代,也许在某个得荣孩子的心中已经埋下一颗种子,日后长成参天大树,支撑着他走出大山,改变贫穷落后的命运。
初到得荣,李叶平曾问及当地干部有何需求,很多部门负责人不约而同地表达同一个意愿:希望有机会到佛山学习先进经验。
甘孜所需,佛山所能。两位援川干部成为了两地政府部门沟通的纽带,利用休假回佛山的时间,他们先后与市发改局、农业局、卫计局、团市委、关工委等部门进行对接,共同约定两地部门之间互访对接行程。
坐言起行,去年10月,在李叶平帮助下,得荣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陈建兵一行到佛山与佛山市纪委监委进行工作对接交流,成为得荣首个正式到佛山进行工作对接的部门。
短短三天时间,陈建兵一行先后与佛山市纪委监委以及禅城区、南海区、佛山高新区纪委监委进行了座谈交流,实地考察了禅城区行政服务中心“一门式”服务、佛山高新区创新发展等。
“此次佛山之旅收获满满,我们不仅感受到佛山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发展实力,而且也在业务上学习到很多先进的理念和成功的做法。”陈建兵表示,从佛山回来后,他们就迅速组织开展业务学习会,第一时间把佛山的先进经验落到实处。
得荣县委副书记、县长廖大洪感慨,以前因为没有佛山的援川干部,两地间缺乏直接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就算有很多诉求和想法,也只能停留在脑子里或者口头上。“现在,有了援川干部这条桥梁纽带,我明显地感觉到援受两地交往交流交融越来越频密,效果和作用越来越明显。”
据悉,仅今年上半年,得荣县和佛山市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及部门人员就已协作互访9次,乡城县先后派出7批次党政考察团共18名干部到佛山考察学习,两地交往持续深入。
壮阔征程,有砥柱中流而波澜壮阔;百年大计,因千秋伟业而一往无前。
脱贫攻坚之战,入之愈深则进之愈难。李叶平、申剑明两位援川干部,以佛山为坚强后盾,坚持奋斗在产业、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等援川工作第一线,让当地乡民行进在脱贫摘帽征程上更加自信。
珠江商报9月30日A9版
文/佛山传媒集团全媒体报道组记者周珊莹庞文彬
图/佛山传媒集团全媒体报道组记者周焯杰
编辑:陈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