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是两人相隔千里,但时空的距离从没有让师

作   者:谢宛霏

责任编辑:谢宛霏

  “老师,你认识谷雨佳老师吗?他也教过我,我想他了。”正在四川自贡市荣县玉章高级中学擦着黑板的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团员王诗龙听到学生的发问,停下了手里的动作。谷雨佳是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4年前他曾在荣县中学教初中语文。当王诗龙联系上谷雨佳,正想告诉他这小孩是谁时,“但治苇,一定是他。”谷雨佳脱口而出那孩子的名字。

  “我从谷老师那里学会了当我面对校园霸凌时如何保护自己,我很感谢他。”“我从这群学生身上学到了永远乐观向上的态度,我很感谢他们。”在王诗龙看来,纵是两人相隔千里,时间也跨越五年,但时空的距离从没有让师生之心有所疏离,因为它是属于支教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奔赴。

  中国人民大学团委书记丁莉婷说,“从年到今天,我们一批又一批研支团的志愿者投身西部教育事业,为当地发展作出贡献,是他们的无上光荣。同时那些回来的支教志愿者也告诉我,从那些孩子们身上感受那股子乐观、向上、善良的品格与精神,我想这种双向的帮助与学习,是他们最宝贵的财富。”自年起,人大研支团经过持续努力,逐渐打造了一个以“人大梦·西部情”为核心品牌的阶梯形支教团特色公益项目体系;以教育与受教同行,育才与育人并举为理念,形成依托学校资源、发挥地方特色、运用自身优势的三股教育扶贫合力,开创了课堂教学、校园成长、地区实践、域外游学四位一体的育人凭条,实施了“西部未来·人大班”“优秀青少年游学”“沧江讲述文化沙龙”“基层团支部共建活动”“玉兰花开成长辅导”五位一体公益项目,持续扎根中国大地,服务西部社会。

  正如谷雨佳和但治苇,支教这场双向奔赴,保质期远不止一年。年,江安支教团“西部未来·人大班”的学生吴丽蓉成功圆梦人大,成为人大新生。当她走入大学校园,面对周围“大神”的竞争与多元的选择时,她感到迷茫和困惑,“是支教团的老师又一次帮助了我,他们请我吃饭,教我如何快速融入班级,帮我理清思路,慢慢找到自己的方向”。

  除了让支教团成员和当地学生“双向奔赴”,人大研支团还在打造渠道让更多学子得以助力中西部地区公共教育事业发展。人大支教团的指导老师李洪满正在指导24届研究生支教团开展“玉兰花开·一对一志愿服务公益”第二期活动,未来将以校内志愿活动的形式,将研支团所在地的孩子们与人大校内的志愿者一对一结对,通过线上辅导,由人大志愿者为当地孩子带来学习方法、解题技巧、视野拓展、能力提升等多维度的课程。“对于人大学子与当地孩子这种双向奔赴,不仅仅是研支团同学的机会。我们想以研支团为渠道和平台,努力让更多有志于西部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事业的人大同学们都能有机会参与到支援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事业中。”李洪满说。

  自年起,研支团推出的“玉兰花开·一对一辅导”志愿公益活动在人大校内和支教地学校获得了广泛的影响。活动累计动员名人大志愿者,与名支教地学生一对一匹配,以月为单位推进主题辅导,平均每名志愿者开展专题辅导6次,总计开展授课次。授课内容涵盖学习方法、单科能力、冬奥分享、未来规划等多个主题。在这之中,不少人大志愿者与当地的孩子们成了挚友,除了授课,还互相分享生活,互相鼓励,通过“云端”彼此建立了厚重而深远的连接。

  “我和人大的姐姐有一个约定,我要考到北京去,交换我们各自制作的冰墩墩!”学生小花的话,也鼓励着屏幕那边的人大学子们下定决心,报名加入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为西部地区的孩子们奉献自己最美好的青春。

原文标题《一场跨越24年的“双向奔赴”》,刊载于2年10月18日中国青年作家报

审核:杨月

复核:周伟

点击图片订阅特种纸制的中国青年作家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64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