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驻村队友是年7月13日凌晨抵达得荣县城的,14日下午就来到了绒都村。”回忆起第一次到得荣县茨巫乡绒都村的“驻村初体验”,青羊区金沙街道四级调研员李伦仍然记忆犹新。
年5月,在驻村即将期满时,李伦再次主动向组织申请,参加新一轮对口支援工作。这次,作为青羊区第六批援得工作队副领队的李伦,挂职任得荣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作出这个决定,是因为对得荣有了感情,放不下那里的群众。”李伦说,回到得荣县,就是想“扶上马,送一程”,让群众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幸福美好。
一遍遍叩开村民的大门
帮助贫困户选择适宜的脱贫路径
“那会儿,正是脱贫攻坚最吃劲的时候,没有一天适应期,只有边干边学,边干边适应。”李伦回想起三年多前刚到绒都村对口支援的情景。绒都村共有群众36户,零散地分布在茨曲、绒曲河的高山峡谷之间。李伦和队友一遍遍叩开村里的每一扇门,牵挂每一件大小村务,帮扶村民每一项急迫之需。田间地头、藏乡新居,他们逐人逐户访贫问苦,同村民一道做农活、唠家常的同时,帮扶工作的思路也逐渐清晰起来——“挂图作战+精准施策”。
对绒都村10户贫困户,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帮助贫困户选择适宜的脱贫路径。针对绒都村产业基础薄弱等情况,李伦和队友们全程参与村集体经济发展布局、项目落地各项决策,切实做到“前帮、中带、后促”。栉风沐雨间,绒都村余亩花椒长势喜人,藏香猪养殖规模渐次扩大,砖厂业务红红火火……
“阳光万丈红旗扬,党的恩情沐藏乡。而今迈步新征程,撸起袖子奔小康!”年底,绒都村实现整村脱贫,李伦高兴地发了条朋友圈表达喜悦的心情。
如今,再次踏上得荣这片土地,李伦的挂职身份发生了变化,但不变的是他为当地群众共同富裕出谋划策、殚精竭虑的初心。“对得荣来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责任不轻、压力不小。”李伦说,再次回到得荣来,只有一个心愿,就是要为巩固之前的脱贫成果和推动乡村振兴出一份力。
“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
让群众收获租金薪金现金股金
在海拔米的得荣县茨巫乡郎达村,蓝色的大棚鳞次栉比。大棚里,一株株幼苗正拔节生长,孕育着希望。
这是年度青羊区整合帮扶资金余万元,援建的“得荣县中藏药材种植示范基地”。余亩的基地,从当年3月初动工到交付,仅用了43天。“这个建设周期不算短,可在自然条件特殊的高原上,已是我们能做到的最快速度。”李伦回忆道,那时,高原土层还未完全解冻,一锹下去,只能刨出杯口大的小块洼地。
中藏药材种植的窗口期非常短暂,抓不住这个春天,就又要延缓一年。“必须抢出来。”李伦和队友们憋足了一股劲,没日没夜地挖土、搭棚,吃住都在板房里。
基地运营后,李伦边干边学,弄清了秦艽、天冬、桔梗、苍术等多种药材培育管护的各个环节,成了群众公认的“药农”。他引导几个藏族小伙儿当“头雁”,带领群众精耕细作,极大激发了群众发展药材种植产业的热情。
让李伦欣喜的是,年10月23日,新华社刊发了一则题为《对口帮扶高原百姓收获“四金”》的新闻。所谓“四金”,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的运营模式,引进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种植户签订“保底价收购、随行就市、上不封顶”的回收协议,让当地群众从土地流转中收获了“租金”、在基地务工收获了“薪金”、从自主种植草药中收获了“现金”、从合作社分得了“股金”。
“我们的对口支援,就是带着群众干,帮着群众赚。”李伦说,在颠簸的山路中穿梭前行,帮助梳理资源、招商推介、争取支持,无论怎么苦、如何累,一个字,“值”!
来源: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