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育秦,年1月1日生,山西省万荣县皇甫乡东埝底村人。闫景中学68届毕业生,农村信用社退休职工。曾在教育和广电部门就职。热爱生活,爱好文学。近年来有诗歌、散文、探讨社会热点问题的文章刊发于《故乡万荣》、《中山文苑》等新媒体网刊。
日子在忙忙碌碌、一日三餐中转瞬即逝,不知不觉冬天已过半,“冬至到,吃水饺。”自从汉代张仲景用“饺耳”抵御伤寒,治好了老百姓的冻耳,饺子在人们心目中便扎下了根,逢年过节,团圆喜庆的日子,总是离不开饺子。一提饺子自然就想起了母亲,饺子里总有母亲的故事。这个冬天,窝在家里,谱写自己的独家记忆,记录饺子的神奇功效,把藏在岁月里的,一碗一碗端出来慢慢品尝,细细回味……
那时候人穷肚瘦,在那个一贫如洗的岁月里,每家每户其实都是吃饭饔飧不继,穿衣捉襟见肘,居住风雨飘摇,出行步履维艰。尽管如此,逢年过节,人们还是会想尽办法,用廉价的食材把一碗饺子摆上餐桌。日子虽困窘,但母亲对我们的爱从未减弱过,总是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们的饮食起居。记忆中,脆生生的韭菜、绿盈盈的油菜、瓷钉钉的白萝卜、黄灿灿的胡萝卜、细长的小蒜、洁白的槐花,经过母亲的精心打理,都会变成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的饺子,是留在心底永久的爱。母亲凡事都会替别人着想,每次包饺子,都喜欢跟别人分享,她的善良是发自内心的。印象中,吃我家饺子最多的人要数洪爷爷。我从小就没有见过洪爷爷的老伴,据说她年轻的时候就去世了。洪爷爷有个女儿,我们都叫他淑娃姑,结婚后就随军跟丈夫去了北京,丈夫转业后又回到临汾工作。
洪爷爷身体硬朗,和社员一起参加集体劳动,有时候回来晚了,路过会喊一声:“大巷(母亲的娘家在大街上,长辈都这样称呼母亲),给我拿一个馍。”接过母亲送出来的馍,洪爷爷总会说一句,“大巷蒸的馍就是好吃。”每次包饺子,母亲自然忘不了给洪爷爷送一碗。母亲晚年已经不去地里干活了,可乡里乡亲有啥事需要帮忙,她从来都是无比热情,给这家拐线子,帮那家接棉子,尽心尽力,乐此不疲。有几个年轻的妈妈下地干活前把孩子们的干粮留给母亲,母亲就会用瓷碗一个一个扣到案板上,备好水和零食,等待孩子们放学回来享用。母亲是个宽厚仁慈、乐善好施的人。那时候都挨饿,经常有要馍的(乞丐)上门讨饭,到饭点上,只要母亲在家,总要给他们舀一碗。母亲说,人不到难处,谁愿意爷爷奶奶地讨要?宁可咱们少吃一口,也要给他们些。常开导我们说:“上门就是客,咱受一时困,或许能救人一条命。”而她,却没少饿肚子。
正月初二,是万荣一带的“二节”,儿女专门为上一年去世的长辈上坟。初二不出门,我们守在家里包饺子。饺子下锅了,香喷喷的,盛了满满几大碗。这时候不迟不早,门外来了个要馍的,母亲让我把那人叫进来,可他说,我一个要饭的,怎么进你家门呢?那就舀一碗,在门外吃。母亲来到大门前对那人说:“我们这里的乡俗,过年上门的人,不是亲戚,就是贵人,怎么能不进来呢?一家人都在等你一起吃饭呢!”那人推辞不过,走进门来,我们让他坐在炕上,吃了两碗饺子。在家歇探亲假的父亲卷了一根旱烟递过去,“嚓”的一声,火柴擦着。那人吸了一口烟,对父亲说:“谢谢您,大叔!您一家人都这么善良,我百无所敬,只会算卦,给你们家算一卦吧。”父亲说:“不用了,每家每户的日子都不好过,只要不做亏心事,就一定会平安的。”那人走后母亲说:“家里有剩饭,路上有饥人,远敬衣衫近敬人。人活在世上不容易,多为别人着想没错。”
母亲的话,让我觉得,做人,就该做一个内外兼美的人,她的言传身教,让我永生难忘,她的做人原则、做事风格,都在春风化雨般日益影响着我。做一个热心人,做一个对别人有温度的人,力所能及地去提供帮助,我将心比心,见到需要帮忙的人总是尽力而为,门口来了修簸箕的、印门帘的,也会给他们端去一碗饭,这些举手之劳、微不足道的善意,是我安放心灵、疗愈思念的一种方式,因为我们也有需要别人伸把手的时候。善良是最好的资本,为他人着想是天下第一等的学问。我相信你若善良,福报自然会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善良像储蓄,存的越多,回报越多,对别人行善,就是给自己积福,甚至在关键时刻还能救命。年农历十月二十六,村里逢集。我下班后,买了一块羊肉去娘家,和父母一起,剁馅的剁馅,和面的和面,三下五除二,香喷喷的饺子就出锅了。饭后剩下一大碗,母亲念叨着华弟两个女儿的名字,给她们送了过去。第二天一大早,副村长惠哲骑着摩托车来家里叫我:“姐,咱伯和咱娘让烟煤了,你快点过去!”等我赶到娘家,国江的吉普车和丙谦的蹦蹦车早已停在门口。父母已经被转移出来,口吐白沫,不省人事,院子里挤满了乡亲,大家都等着我快拿主意。天塌地陷的我一下子明白了母亲平时为什么要那么无私地帮助人,也顿时对中国传统社会几千年的公序良俗深深敬畏并由衷尊崇。我感动得一句感激的话也说不出来,哽咽着和乡亲医院,从死神手里夺回了他们的生命。
后来堂弟媳妇样样告诉我,两个孩子吃完饺子,天就黑了。第二天一早,她给父母送碗和红薯,见大门还关着,他们从来不睡懒觉,天一亮就开门,就感觉一定有情况。恰逢邻居军惠要给儿子办喜事,乡亲们帮忙在家蒸馍,大家翻墙过去,才把父母抢救出来。听完她的叙述,我感慨万千,“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想不到他们送人一碗饺子这么一个小小的善举,竟然救了两条人命。等到大哥和小妹从外地赶回来,父母已经转危为安,他们也被乡亲们的善良和热忱感动不已。为了方便照顾,父母在我家待了六年。母亲于年去世,终年82岁。安葬母亲那天,三个表弟请了一班锣鼓,我们队送了一班锣鼓,漫峪口朋友凯斌的管乐队也来助兴。三班乐队轮流表演,我们跪在那里为母亲祈祷,看热闹的观众里三层外三层围了满满一圈。这时候我听见几位老年人在一起议论:“今天帮忙的人真不少,比黄家庄XXX(当官的)和陈闫庄XXX(做生意的),还有周家庄XX(运城名医)埋他母亲的人都多。”“老太太是个好人,一辈子积福行善,这是人家积下的福……”母亲啊,您听见了吗?您对您身边的人充满爱,对身边的事充满责任,唯独没有好好爱自己。可正是您的这种品格和做法,这种爱的奉献,让亲人们思念,让乡亲们敬佩!心地善良,胸怀宽广的母亲在另一个世界一定会再次发出光芒!
20多年了,那些令人感动的场面像一帧帧电影画面,不时在我脑海里浮现——医院大院里抢救父母的那一片黑压压的人群;父母去世后,第一时间来家里凭吊、慰问和帮忙的乡亲;以及料峭春寒中那长龙一般的送葬队伍……
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