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你不知道的那些事,难怪会有那么多习

七月七,又名乞巧节。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河东,只许两人每年七月七日晚上在鹊鸟搭成的鹊桥上相会,或谓天上的织女嫁了地下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魏晋时傅玄《拟天问》就有“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的记载。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多少痴情儿女夜阑人寂时静伏于菊萄架上偷听那对有情人的窃窃私语,女孩子们想从两人的谈话中学到巧手织作的本领。这种企求灵巧的心理,生发了多少乞巧的习俗!有的摆设香案,穿针引线,恭请织女传教织作技巧,有的在一盆清水中浮一根针,看针在水中呈现的形状来判定乞巧的结果,最喜看到云、花、鸟兽或鞋袜刀剪之形,最忌看到粗如棒槌、细如针线或直如蜡烛的投影,前者表示得巧,后者则未得巧。

有的看月亮在水盆中倒影的形状来占卜乞巧的结果,有的从”巧芽”和蛛网的形状来断占得巧与否。什么是生巧芽呢?山东荣县一带,古代每当七月初一晨间,妇女儿童便趁晨曦未出之际,取盅一只,放进一些细沙和麦粒,加少许水,这便是“生巧芽”。七夕时从盅中取出麦芽,看麦芽长得怎么样,来定小孩的巧拙。若是麦芽根须细密,有如佛手,则皆大欢喜。最忌根须不长不密,甚至被水泡烂,这意味着乞巧人身心愚钝,朽木不可雕也。

江南的“巧芽”,与此不同。七夕夜里,妇女儿童围坐厅前,摘下瓜蔓、葡萄蔓上的嫩芽以后作为“巧芽”,投入面前盛着清水的盆中。如巧芽上浮,呈现钩、花等形状,则为得巧,如巧芽下沉,或是形象平直那就表示没有得巧,为人忌讳。以蛛网卜巧的记载,详见于《开元天宝遗事》。唐明皇与杨贵妃在华清宫游宴,七夕让宫女陈瓜果、插鲜花、设酒宴于庭中,乞福于牛郎织女。乞巧时“各捉蜘蛛闭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这种办法汉代已有记载,魏晋时乞巧看蜘蛛结网于瓜果上的形状,唐代则演化为捉蜘蛛于盒内以视蛛网稀密来卜巧的形式。

杜甫《牵牛织女》诗中“蛛丝小人态,曲级瓜果中”的描写,说明此俗的普遍。明代《西湖游览志徐·熙朝乐事》尚记此俗:“七夕,人家盛设瓜果酒肴于庭心或楼台之上,谈织女渡河事。妇女对月穿针,谓之乞巧,或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以蛛网卜巧,忌讳蛛网稀琉、有洞、残缺,否则会被视为心眼粗琉、办事不周之辈。

武昌等地以七夕为“吃星”,这天家家要吃纯粹的肉食。学生家要送肉给塾师吃,不然学生就难以心灵手巧。人们还相信,凡虔心拜佛的,这天求神必应,只是绝对不能超过三件事,否则上天必会咬怪求拜者的贪心不足,及而降下灾祸的。

对织女星的崇拜与禁忌,很早就见于《史记·正义》,它解释织女三星曰:“天女也,主果藕丝帛珍宝”,并引古代占星术的解释,认为王者若对神明至敬至孝,那么便会三星俱明,否则就会三星暗而微,天下女工皆废.如果织女三星中的大星光,“怒而角”,那么就会。“布帛涌贵”,物价飞涨,如果看不到大星光,则会引起兵灾。可见织女星与乞巧女子、拜星男儿、也就是与人民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难怪会有那么多习俗与禁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23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