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自贡日报
慧眼“灯”心
——《自贡天灯会民俗考》读后
□陈述琪 去年盛夏的一天,中国彩灯博物馆馆长戴燕灵先生约我去他办公室,一大叠装订整齐的《自贡天灯会民俗考》书稿呈现在我眼前。戴馆长就此娓娓道来,他说: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试图通过对自贡地区最原始、最本真、最土著的天灯碑与天灯会民俗的考证,展示这一民俗从初生,到发展,到式微,到转型,到重生的经纬脉络,揭示自贡灯会真正的起源,寻找到自贡灯会的乡土文明之“根”、民俗文化之“源”,进而服务贡献于当今被誉为“天下第一灯”的自贡灯会。 我想,作为学者型的博物馆馆长,有如此为“灯”穷根究底的智慧与勇气,一则是工作使然,一则更是基于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敬畏情怀而发自内心的怦然心动。遵嘱,我复制回了书稿,细读之后,心灵再一次被震撼、被感动。全书结构之严谨,布局之磊落,逻辑之得当,行文之严缜,用图之精美,堪称自贡灯文化研究学术著作成功典范之一。 “绪言”开宗明义,指出本书研究的要旨所在:自贡灯会究竟起源于何时,如何发展而来,又有何历史依据。其中“又有何历史依据”则是本书要重点解决和回答的问题。围绕这一命题,本书全方位、多维度逐一展开。四位作者钩沉稽古,发微抉隐,不畏艰辛,顶烈日冒严寒,三年冬去春来,孜孜以求。或考山问水于乡间田野,或默默甫伏于方志档案,或夜半三更于撰稿敲键,其间苦楚与愉悦唯有自知。 强大的作者阵容,是本书成功的关键所在。戴燕灵先生作为中国唯一的彩灯文化国有、专业博物馆的馆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灯会节庆民俗、彩灯非遗保护、博物馆管理等,可谓本课题研究的灵魂人物,谋篇布局,守正创新,殚精竭虑,不遗余力。钟学惠先生系笔者亦师亦友的老朋友,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县级作家协会主席。其作为荣县人,课题研究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便,不辱使命,立下汗马之功。邓军先生是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研究部主任、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盐业历史文化、彩灯文化。黄德春先生是自贡灯彩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四川轻化工大学彩灯学院学术院长、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特聘教授,为本书艺术指导贡献良多善策,提供诸多支持。 艰辛的田野调查,是本书成功的基础保证。田野调查指所有实地参与现场的调查研究工作,即“直接观察法”的实践与应用,也是研究工作开展之前,为了取得第一手原始资料的前置步骤。从本书“附录1—2”可以清晰看出,本书作者在荣县、自流井区、贡井区、沿滩区、大安区以及威远县所留下的斑斑足迹。据统计,全书收录荣县31通碑刻、2处遗存;自流井区5通碑刻、2处遗存;贡井区1通碑刻、2处遗存;沿滩区5通碑刻、1处遗存;大安区2处遗存;威远县8通碑刻、2处遗存。作者深入每一处遗存遗址,制作碑拓、拍照实物,然后对每一篇碑文辨识释读,进行史实考证,任务之艰巨、工作之繁冗可想而知。“附录3—5”收录了鲜为人知的口碑、口述文献史料《燃灯古佛灯光赐福宝忏》《玉帝慈光宝忏》《祈福灯杆科》等。这些弥足珍贵的口口相传的唱忏,据我所知是第一次以文字的形式得以固化呈现,采集者可谓功莫大焉。 严缜的文字表达,是本书成功的鲜明特征。全书行文规范且富有文采,用语严谨而不失鲜活。如:“仲权镇曾是叙井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原名双石铺。现在的仲权老街,虽没有过去商贸驿站的繁华和五宫四庙的气派,但残存的古建筑和历史遗迹依然能让人感受到昔日双石铺的辉煌。”又如:“旧时,每逢农历正月初七,荣县各祠庙均立灯杆、悬红灯,举行祭祀活动。据考,清乾隆年间,香火旺盛的五皇洞,及夏洞寺、天池寺、观音岩、香炉寺、火神庙等,每年新春佳节,都会张灯结彩,并在庙前立灯杆,点灯32至36盏。小庙点‘九皇灯’,即灯杆两边,各挂灯9盏。燃灯所需菜油,由善男信女捐献,以求神明保佑,赐福驱邪。燃灯时间按献油多少拟定少则3天,多则1个月以上。正月十五元宵节时,活动进入高潮,入夜燃放鞭炮、烟火,灯下狮灯、龙灯翻滚,花灯表演通宵达旦。”这样一气呵成,且又层层铺垫的精美句子,在书中比比皆是。 精美的图片呈现,是本书成功的又一要素。全书不仅刻意追求文字上的朴实严缜,选图与用图排版设计上也独具匠心。在读图成为一种时尚的当下,图文并茂亦成为严肃的学术著作的选项。本书选用各类图片共幅,分别是原碑实物14幅、碑刻拓片50幅、出土文物9幅、志书书影19幅、地理分布示意图2幅、文碟档案4幅、遗址遗存风貌36幅、实景航拍2幅等。通过大量的图片展现,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阅读快感。 拜读是书,徜徉其间,宛如穿越尘封已久的天灯会民俗时空,万树天灯,光耀于目,且歌且舞,且唱且诵。 通过四位作者对天灯碑、天灯会民俗、天灯会遗存及其他文献不懈地探寻解读,厘清了自贡地区天灯会从何而来,怎么发展,为何衰落,如何转型这一学术问题,初步梳理出了古老的天灯会与当下自贡灯会的历史渊源,将丰富和拓宽中国彩灯博物馆的馆藏与展陈。 近年来,笔者对自贡旧时碑刻有所涉足,对天灯碑也并不陌生。然而,读完《自贡天灯会民俗考》一书,内心深处依旧涟漪四起。一个几乎早已淡出人们视野的天灯碑、天灯会民俗,在作者笔下熠熠生辉,不能不说是作者们“从小处入手,方为大学问”的慧眼“灯”心的盛大呈现,这正是这本书成功的秘密所在。